产品展示
是指在煤的产地建设大型电站,就地发电,变运送煤炭为输出电力。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13.7%。
一个大学要和企业深层次地融合,首先要看大学的科技供给是不是高质量的,没有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企业就不愿意与你深层次地融合,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优势,要有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为首要突破口,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来实现“四链”深层次地融合,来落实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
我们首先坚持的是强基础,在强基础的前提下促融合、深改革。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一流大学怎么去落实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支撑国家的发展的策略,落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
Z箍缩是指柱状等离子体在脉冲大电流的超强磁场作用下,向心压缩的过程。Z箍缩聚变设施,是邱爱慈团队正在协同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的大科学装置,它在惯性约束聚变、极端条件材料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国际上还没有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就没有指标这么高的,而且技术路线完全新的。
通过这样的平台,希望可以验证这些聚变科学的问题,还是要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来干国家需要做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
以高端机床为代表的工业母机,是“现代工业的心脏”,而机床加工的精度,是衡量机床性能的核心指标。逐步的提升机床的精度和加工性能,是梅雪松团队持续多年的研发目标。
来实验室来测试的黄祖广,是一家机床企业的研发负责人,和梅雪松一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3年12月,西安交大和黄祖广所在企业成立的联合研究院在学校揭牌,作为校企联聘人才,他开始负责联合研究院的建设。把企业请到学校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四个主体作用,校企科研合作更加紧密。
我们前面合作大多数都是国家出题,国家“863”出的题我们去应标,跟我们过去的模式有些不同。现在跟企业绑得更紧,这样就能持续地帮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里的一些问题。
西安交大-通用技术联合研究院管委会委员,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高长才
联合研究院最大的特点是充分的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主体双重优势,打通创新链的链条,加速产品、技术的快速迭代。
西安交大-通用技术联合研究院管委会委员,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黄祖广
体现出企业出题,学校跟企业共答的深度合作机制。希望能够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能产出更多企业能用的成果。
实现特高压输送涉及一个核心部件,那就是套管,它是电力装备输送电能的“咽喉”,也曾是制约我国特高压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现在,这个难题已经被彭宗仁的团队成功突破。
彭宗仁说:“我们该解决了里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把产品做出来了,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走出国门。”
如今,彭宗仁教授团队已经研发出特高压交、直流12个系列新产品,获得专利28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西安交大坚持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
在电气企业与西安交大共建的联合创新中心,李兴文教授和企业负责人讨论借助仿真技术优化设计和性能的方案。
李兴文跟这家企业已经合作了20多年,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也是他的心愿。如今,企业的科研团队进入校园,科研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大加快了成果转化的速度。
正泰集团-西安交大联合创新中心负责人白晓康说:“从一个想法到一个产品,我们能从两年到半年,然后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这个就是我们企业收益。”
他表示:“带来的最直观的经济效益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研发成本。节约了我们三分之一的研发周期,将近四分之一的研发成本。”
在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陶慧斌正在给6家合作企业的负责的人介绍最新研发设计的样机。
西安交大电信学部副研究员陶慧斌:“我们大家可以把共性的技术做得更深入,适应更多的用户,这样子就能够发挥更多更大的效益。”
不同于一对一的校企融合模式,轨道交通研究院探索联合16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深度合作,解决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北京城建智控智慧产品中心负责人张东东:“大家共同在技术上进步,同时能得到西安交大的技术上的支持,还能节省我们的研发成本。”
在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根据行业需求划分了不同的分区,甚至布设了真实的轨道、信号系统用于测试。
卡斯柯信号(西安)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毅说:“这个实验室把所有的应用场景、实验环境都放在了一起。我们在这个基地就能够直接进行就地研发,就地成果转化,尽快地应用落地。”
研究院成立一年来,首批5个技术领域、33个研发项目实现“揭榜挂帅”,“科学家+工程师”协同攻关,8个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两年前,西安交大和李晖所在的企业一同成立联合研究院,李晖被聘为院长。今年,他们梳理出亟待突破的难题,发布了30个揭榜挂帅的项目,涉及到人工智能、数字政府等多个领域。如今,李晖他们的30个深度融合项目,正在西安交大创新港有序推进。联合研究院的科研经费一次性到账,也免去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后顾之忧。
西安交大-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院长、 中国移动陕西公司副总经理李晖说:“没有哪一个研发的合作伙伴会有这么全的专业和这么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只有大学才能做到。”
李晖表示:“希望研究院这样的平台,能够更有效地让我们的项目迅速推进,能够更好地解决我们的项目研发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突破现有大学校区概念,打开“围墙”融入社会,与政府、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实现无缝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这是一场由联合研究院发起的项目里程碑评审会,企业派驻在联合研究院的负责人杨冬梅和西安交大的开发团队都坐在汇报席,共同向联合研究院的校企专家委员会汇报项目进展。
校企联合研究院按照“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双签字”,“四个双”的深度融合模式运行管理,项目研发的每个阶段,都要接受管理委员会组织的考核监督。共同接受考核,这也是校企共建联合研究院的新特点。
南瑞集团—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负责人杨冬梅:“我们既是南瑞(企业)的人,也是交大的人。我们关注的就是学校的理论研究成果,怎么转化到企业里去,在企业的系统里怎么把学校的成果给应用进来,这其实是一个链条。”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郝治国说:“以前是按照我们的合同,甲方乙方,学校作为乙方,根据合同任务完成就行了,但是这种考核只是对学校的开发团队进行考核。今天上午的考核是对我们双方团队,对我们学校、对我们南瑞(企业)的研发人员进行共同的考核。”
2021年,这家电力企业与西安交大共同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目的是改变“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传统校企合作方式,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潜能,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评审答辩结束后,企业研发团队负责人王伟从评委变身为老师,给学生们上起了专业课。
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打破了传统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中成长为卓越人才,正成为西安交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举措之一。
西安交大学生:“我们仍旧是希望可以更多地听到企业的声音或者产业老师的声音。”
如今,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打造了一支66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他们用三年的时间对全校3万多项存量技术做验证,梳理出1300项易于转化的推送给企业。
西安交通大学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深层次地融合的途径,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出了“先确权、后转化”的模式,破解了科研人员不敢转的难题,为成果转化吃下“定心丸”。
在西安交大,借助“1121”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建立了大企业承载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新机制,一支校内的职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在帮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进车间产线,迈入市场。
西安交大电信学部青年教师李飞研究的高性能压电材料,能够适用于医学超声诊断、深海通讯等重要领域。
2019年,李飞的研究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就萌生了将论文转化成产品的念头。但要想真正跨过产业化的门槛,融资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教授李飞说:“资本其实就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每天都在花钱,所以没有资本就没有办法去做成果转化。”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首席技术官李成:“科技成果转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难的事情。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面临一个转化的难点,中间这个环节我们叫‘死亡之谷’。”
西安交大每年有成百上千的科研产出。怎么样判定科研成果具备转化的潜力,李成他们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郑芳教授团队研发的荧光拭子检测仪能够适用于检测重金属是否超标,能把实验室专业设备的功能开发成百元级的民用产品。
李成一边听介绍,一边认真打分记录,这个像解数学题一样的过程被李成他们称为“概念验证”。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郑芳:“我认为这个打分其实是一个勉励,可以找出自己的缺点,这样子就可以把力量更加集中地向某一个方向去进行突破,成果转化的过程也会缩短。”
最近3年,西安交大建成了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超市,打造了高效便利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累计在全国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4400多场,产学研合作金额超60亿元。
在创新港,有这样一个办公室,来自西咸新区、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24名工作人员和交大老师在这里合署办公,对进驻创新港的公司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曾长期在西咸新区负责科技转化和招商工作的韩娜,也把办公室搬进了大学校园。
研究氢能储运的方涛教授和学生王斌博士,借助“1121”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孵化器功能,自主创立的公司已走出了校园,成长为近百人的企业。
方涛团队研究的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将氢气储存在普通化学品中,解决了常温常压下高密度氢储运的难题。资本的青睐加速了方涛团队的技术转化进程,眼下他们的规模逐步扩大,从孵化器走进了产业园。
彬州工厂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创新港建设联席会议工作专班主任韩娜跟方涛他们一起看工程的进度。
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眼前占地30多亩正在建设的工厂,产业转化的速度特别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推出的“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新举措。
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建设联席会议工作专班主任,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韩娜 :“把这里作为我们工作的主战场,确实还是第一次。有效地把科创资源、教学资源和当地的产业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科学技术创新高地,终究是要赋能陕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